“北京智造”如何搭上“两区”建设东风——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例
短短一年时间,北京“两区”建设已驶入发展快车道。而作为北京高精尖制造业新政的发力重点,“北京智造”如何搭上“两区”建设的东风?本文将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例,详解这一“北京智造”的典型代表如何抢抓机遇、深挖利好,并以此为“北京智造”如何用好“两区”政策、充分激发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、加快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。
高标准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(即“两区”建设),努力打造改革开放的“北京样板”,是北京市委、市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。
2021年8月,北京市政府发布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》,提出做强集成电路、智能网联汽车、智能制造与装备、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个“北京智造”特色优势产业。
“两区”建设,重点是服务业扩大开放,核心是制度创新。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重要内容的“北京智造”,如何搭上“两区”建设的东风?本文以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中的轨道交通产业为例,对“北京智造”如何用好“两区”政策、充分激发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、加快高质量发展提出有关建议。
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、技术先进,是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发展缩影,也是“北京智造”的典型代表。建国以来,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铁路时代、地铁时代和高铁时代。
第一阶段:铁路时代
新中国成立之后,在国家大力支持下,北京用最短的时间恢复了铁路旧线运营,并大规模建设新线和改造既有线。仅在1955年,北京开通京山、京汉、京包3条铁路干线,同年建成丰沙线。
1960年建成京承线,1971年建成京原线,1975年建成通古线(通线至古冶),1979年又建成从东北进关的第二条干线京通线,形成了北京轨道交通初期八条对外干线。
1959年9月15日,新北京站落成并交付使用,成为北京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。
这一阶段,北京轨道交通产业以服务北京及全国铁路建设为主,奠定了在铁路建设、车体设计制造、信号和控制系统、铁路运营等方面的扎实产业基础。
第二阶段:地铁时代
1969年9月20日,由铁道部工厂总局(后改为中车集团)长春轨道客运公司设计生产的长23.2km的北京地铁1号线正式通车,这使得北京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。
列车型号为DK1型地铁电动客车,共1组/2辆,核定载客448人,每个车厢共4对内藏式车门,列车两端还拥有紧急出口。
1970年,同样由中车集团设计生产的天津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。车型在北京地铁1号线基础上升级为DK8型地铁电动客车,两侧车门改为风动式拉门,空气制动装置采用了数字式电控制动机,作用快、空走时间短、操纵方便灵活。
这一阶段,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在继续推进我国铁路产业发展的同时,为适应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需求,逐步构筑形成地铁方面的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。
第三阶段:高铁时代
1978年秋天,邓小平在日本考察新干线时感慨地说:“像风一样快,我们现在很需要跑!”当时,国外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公里,而中国旅客列车的旅行时速仅为43公里。那时,让“火车像风一样快”成为中华民族之梦。
2004年,中国提出先引进、再消化、后自主的高铁发展战略。北京轨道交通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,基本掌握了时速200-250公里的高速列车制造技术。
2008年底,由中车集团牵头,25所大学、56个关键实验室和500家原始设备制造商组成联合小组,开启中国自主研发时速380公里高铁的“226计划”。
经过500多名研究员和约10000名工程师长达两年的努力,成功突破车辆集成、空气动力学、拓扑学、承重体系、动态传输、刹车系统、列车控制操作系统、牵引动力供应以及关键材料部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,推出首个自主设计的高铁列车380-A,完成了高铁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的华丽转身。
2011年6月30日,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,线路全长1318公里,设计最高时速为380公里。
截至“十三五”末,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.79万公里,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的69%,“四纵四横”高铁网提前建成,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加密成型。
这一阶段,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在中车、中铁、中国通号等央企龙头带动下,实现了长足发展,推动我国全面进入高铁时代。
经过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,目前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北京、广州、青岛、株洲、成都五大产业基地为引领、产业链齐全的全国布局。以丰台区为核心载体的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在产业规模、技术实力、龙头企业集聚等方面占据国内领先优势,具备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潜力。
从产业规模看,北京市轨道交通产业收入连续两年突破2000亿元,产业规模遥遥领先,稳居国内第一。
从技术实力看,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、铁道科技等奖项,轨道交通产业三大核心技术路基工程、车辆工程、通信信号工程均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的技术突破。
从企业集聚看,北京拥有轨道交通领域重点企业100余家,体量和规模位居全国第一,龙头企业如中车、中铁、中铁建、中国通号、交控科技等的总部机构均在北京,科研力量集聚效应显现。
北京“两区”建设,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是重点,对轨道交通产业而言,也同样受益于扩大开放、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带来的利好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助力轨道交通产业进一步开放。“两区”建设以来,北京轨道交通产业紧抓“两区”建设机遇、乘势而上,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研发、销售、财务总部企业。
2020年12月,北京市丰台区引进毕马(北京)轨道交通研究院。该公司由德国CargoBeamer AG(德国毕马股份公司)、欧拓普国际投资顾问(北京)有限公司合资成立,是进入北京第一家规模级“公铁联运”国际机构。
二是增强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创新活力。抓住“两区”建设机遇,北京轨道交通产业积极链接全球高端创新网络,探索设立轨道交通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联盟,加速国际顶尖专家人才和先进技术在北京聚集,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产业发展经验,实现了在通信信号、智能控制、智能运维、核心零部件研发等方面的技术突破。
三是推动轨道交通产业“走出去”。“两区”建设推动北京轨道交通产业“走出去”,以收购兼并、合资合作、独资新建等方式在海外设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、创新中心、联合实验室、研发中心等,积极开拓海外并购和承接国际工程。
2021年10月,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德国Logo Motive GmbH公司项目通过德国经济部外商投资审批,京投公司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上完成了从设计、投资、制造、建设到运营的全链条布局。
2021年底,由中国中铁设计制造的昆明-万象中老铁路、京车公司设计制造的越南首条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河内“吉灵-河东”轻轨线先后投入运营。
四是推动轨道交通产业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。“两区”建设251项任务清单中,适用于轨道交通产业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创新,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“只要满足条件,实现报备即批准”,推进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,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科技项目,探索产学研、上下游、投融资等多方创新合作与服务新机制等,以及优化营商环境、完善服务保障、透明监管执法等普惠性制度创新,有力提升了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制度创新活力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是北京高精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的关键阶段。要紧抓“两区”建设机遇,加快发展以轨道交通、航空航天、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,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,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,充分发挥北京在“京津冀”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,打响“北京智造”品牌,为我国建设“制造强国”做出北京贡献。
(一)深化“北京智造”国际开放合作。发挥“两区”建设政策叠加优势,推动“北京智造”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重组,引导国际知名企业、机构设立或与“北京智造”领军企业共建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,鼓励企业收购兼并、联合经营、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,支持制造业企业抱团参与“一带一路”等对外投资建设,打造先进制造业“请进来”“走出去”的“北京样板”。
(二)强化“北京智造”科技自立自强。着力突破制约“北京智造”产业链升级瓶颈,提升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,攻克一批短板和“卡脖子”技术,锻造一批长板和“杀手锏”技术。聚焦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生命科学、量子信息等北京具备技术竞争优势的领域,支持领军企业和创新机构超前部署颠覆性领跑技术研发,储备和转化一批领跑全球的创新技术、先进产品。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和多主体联合开展国际、国家、行业标准制修订,建立“北京智造”标准体系,掌握科技创新领域国际话语权。
(三)提升“北京智造”产业链现代化水平。进一步优化北京制造业四大特色产业生态链,培育更多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推动制造业整体向高端智能迈进。着力吸引一批具有爆发性增长态势的产业链核心企业,带动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。围绕“北京智造”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构建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产业化”创新生态,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
(四)推进“北京智造”区域协作。借助“两区”建设机遇,充分发挥北京“一核”辐射带动作用,全方位扩展京津冀制造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。建立京津冀跨区域产业协作的市场化、专业化合作长效机制,深化与北京跨区域协作的产业链、资本链、人才链和技术链的全面合作。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,推动生产基地在北京周边协同布局,变“虹吸效应”为“辐射效应”,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、合作共赢。
(五)优化“北京智造”营商环境。借助“两区”建设机遇,以市场准入、公平竞争、公正监管、产权保护等为重点,打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。全面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,系统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便捷化、智能化,深入推进“多规合一”,实现“一张蓝图”共享共用。推动重大项目与空间资源、区域定位精准匹配。推进城市全域应用场景布局,支持高精尖技术产品优先在北京先行先试。
(六)打响“北京智造”知名品牌。聚焦“北京智造”建设特色工作,建立多种渠道、多种形式宣传推广机制,透过典型案例、企业视角,进行系统化、立体化宣传,营造良好舆论氛围。加大对“北京智造”发展经验、效果和亮点的宣传力度,总结“北京智造”成功经验,打响“北京智造”知名品牌,讲好“北京智造”生动故事,让“北京智造”成为“中国智造”的典型代表。
【原创】胶东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报告——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
【原创】中关村VS张江VS苏州工业园区:谁是中国“第一药谷”?
【热文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工作,这些新提法释放重要信号
【热文】一位政府招商人员的感叹:长三角的企业为何北方挖不走?